“云游”老牌出版社,听编辑推荐文艺书单
绍兴路被誉为上海最文艺的马路。 本报记者 袁婧摄
位于绍兴路小洋楼的上海文艺出版社,在直播镜头前褪下神秘面纱。 (主办方供图)
24日下午,“云游出版社”系列直播第四站走进文艺气息满满的绍兴路,小洋楼里的上海文艺出版社,在直播镜头前褪下神秘面纱。志达书店店长邵莉莉、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,辗转文学室、理论室等编辑部格子间,在线“安利”一波波文艺书单。
出版人的日常究竟是怎样的?文学畅销书做出爆款有何秘诀?明媚春光穿过这家沪上老牌出版社每层楼的彩色花窗,也见证了传统出版人探索线上阅读推广的新玩法。“上海书展·阅读的力量”2020特别网聚启动以来,上海文艺出版社已举办直播讲座、线上读书会等近20场活动,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,与网友相约“云端”上的阅读生活。
“不好做”的原创文学,如何开发矩阵产品线
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《繁花》加印47次累计销量近百万册,曾摘得茅盾文学奖;90后作家王占黑《空响炮》在文坛“一炮而响”,成为备受关注的新生代作者之一;网络小说《大国重工》《朝阳警事》《苗疆道事》从网站跃至纸上推出单行本……从“拴住”名家到挖掘新锐,从严肃文学到悬疑推理科幻等类型文学,孕育多种可能性的矩阵产品线日渐成熟。
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把所有好作家的好作品一网打尽,只有选择。这就更需要出版人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精准判断与真诚呵护,与作家以心交心。精准的文学判断力、与作家平等对话的专业性,似乎也从这次直播中窥得一斑。依次化身“主播”的多位编辑举起“看家宝贝”,无不如数家珍。
“作家、出版人孙颙的《风眼》就是从我们这幢小洋楼出发,讲述了编辑部的故事,也复刻了时代转型时的众声喧哗。”文学室主任李霞在线“剧透”——“读者们如果仔细研读,也许会发现镜头里的某个会议室或角落在小说里真实‘复活’。”
专业的文学解读之上,要成功“带货”,也离不开颇具“网感”的花式吆喝。“作家范迁的小说《锦瑟》,在圈内很有口碑,你们熟悉的影视演员陈冲去年还在旧金山喝咖啡时顺手做了书模,带动了一波流量。”志达书店所在的悦悦图书天猫店助理,不失时机地在留言上“弹幕”——“宝宝们,这部小说就是第59号宝贝,赶快点击左下角购物筐,一键收入购物车,点赞数破万后抽奖说不定还有机会中到签名版!”
无论是作家林白《说吧,房间》重版唤醒女性对生活和情感的重新思考,程乃珊小说系列典藏纪念版与陈丹燕“上海三部曲”挖掘上海本土题材,还是韩松“医院三部曲”曾被刘慈欣评价为“高踞塔尖的三维科幻”,青年作家郑在欢《驻马店伤心故事集》、张敦《兽性大发的兔子》、张玲玲《嫉妒》等位列豆瓣热评“网红”,编辑们没有一味“照本宣科”,而是为每部作品打造了量身定制的“在线推广文案”,不乏“金句”和“吊胃口”。
作家那多的推理小说新作《骑士的献祭》封面,出现在编辑的电脑上,顺势来了波预告——新书预计下半年上市。“更多就不剧透了,小说也在筹备影视创作中,悬疑迷们就安心期待吧!”
大部头进小口袋,陪读者一起把“厚书”读薄
一本本书的台前幕后故事,以动态、接地气的拉家常方式,呈现在手机屏幕上。点赞过万截屏抽奖、盲盒福袋赠送、不定时发放优惠券,也带动了直播间的热度和人气。志达书店总经理罗红透露,此前纪录片“我在故宫修文物”大火,团队和出版社琢磨着策划类似版本——跟着书店直播的镜头,推开一家家出版社的门,走进去看一看,见证墙内墙外的热闹与安静,请读者了解从想法的产生到摆在书架上的背后故事。
“和作家交心、以专业态度和精准服务留住版权,是出版社多年来的理念,一代代老编辑接力,不断累积了丰厚资源。”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郑理,在镜头前细数“家底”,他强调“做书其实也是在关注人”,好编辑要有“毒”眼光,发掘出好的作者和选题产品。而无论是当年学者易中天横扫市场的百万级畅销系列,还是眼下策划推出的“小文艺口袋文库”、读城、知物系列、企鹅“鹈鹕”书系等,抑或大幅改版“瘦身”后的《小说界》杂志,无不是陪读者一起把“厚书”读薄,让文艺人文类话题也能惊艳“出圈”,自带时尚指数。
比如人物传记《艾略特传:不完美的一生》的各项数据就很喜人,重印多次,在2019年几乎横扫各类文艺畅销书好书榜单,让责编肖海鸥也十分惊喜。
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时代,已然远去,如何借力提升好书的“热搜指数”和“能见度”,也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考题。“身处电子阅读时代,纸质书怎么做得吸引人挺考验出版人的。之所以花力气打造口袋本,在我看来,易携精致的小开本正是未来阅读趋势之一,呼应并捕捉细分的市场诉求是不可或缺的。”理论室主任胡远行在镜头前坦言。